电梯自它投入运行使用便开始服务大众,作为 直接相关的责任部门—使用单位, 先应学习好、贯彻好《特设法》,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将自身 主体责任依法落实到位, 管好、用好电梯,才能 事故的发生。
一、履行义务,使用合格 电梯
1、使用合格的特种设备是使用单位 基本的义务传菜电梯使用单位,从减少风险的角度考虑, 先应当购买符合 技术规范、取得生产许可、附有的 技术规范要求的技术资料,并经检测机构监督检验合格的产品。对于 明令淘汰的电梯,即使设备出厂时允许使用,只要投入使用时已经列入 明令淘汰的特种设备范围,都 报停,不得再继续使用。
2、投入使用,须 行登记注册
《特设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使用单位应在特种设备投入使用前或投入使用后三十日内,到监管部门办理登记。电梯使用登记制度是 监督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登记可以 防止非法设计、制造、安装的电梯投入使用。实行登记制度还可以建认在用电梯信息数据库,使 监督管理部门及时掌握设备使用动态情况,对于超期未检或检验不合格的电梯依法实施监控、查封。另外,使用单位应将电梯使用登记标志和检验合格标记置于设备的显著位置,以告知乘客该梯当前状态是在 期内,可以放心、合法使用。
3、废旧、无法 电梯及时报废处置
我国按照相关 技术规范的要求对特种设备实施报废制度,2017年刚刚实施的《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简称《使用规则》)规定:对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装、修理价值或达到 技术规范规定的报废期限的,应当及时予以报废,产权单位应当采取 措施该特种设备的使用功能。目前,对于电梯的具体使用报废年限, 尚未进行统一强制规定要求,作为电梯使用单位,应切实从 角度出发,如在检验中发现了在用电梯存在严重缺陷并无法 或者超过设计使用年限经 评估无法继续使用的,应及时实施报废处理,并到登记机关办理报废手续。
二、设置机构,专门电梯
法律要求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管理机构和配备 管理人员。从近年发生电梯事故原因分析,使用管理不当是主因。电梯运营使用单位是 使用的责任主体, 先 管理。而配置内部 管理机构则是 落实 管理责任的组织,同时也是电梯 运行的 。现实中,电梯使用单位的规模有大有小,机构设置也不能一概而论,《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明确规定:以电梯作为经营工具的,或在公众聚集场所使用30台(含)以上电梯的,使用单位应该设认专门的 管理机构并逐台落实责任人;使用电梯总量超过20台(含)以上的应配备专职 管理员。也就是说,除上述规定之外的使用单位,如果受条件所限,可以在公司内部类似职能部门,如设备、工程或后勤等部门赋予特种设备 管理职能和责任,并在其内配置专、兼职电梯 管理人员。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的 管理人员都 取得 特种设备 管理员资格、具备 特种设备 管理的 知识和管理水平。
三、明确职责,健全管理规章制度。
使用单位内部管理机构应当以文件形式明确部门管理职责和责任人员职责,制定符合实际、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制定日常检查的程序和要求。归纳起来,使用单位 管理机构起码应具备以下三方面制度。
(1)岗位责任制。使用单位根据每个〔作岗位的性质和特点,明确有关部门及其人员的职责、权限,并按规实施考核和奖惩。围绕电梯管理的性,岗位责任制度可细分为:岗位职责规定、交接班制度、日常巡检制度等。需要强调的是, 管理人员作为电梯使用单位(电梯司机除外) 明确要求持证上岗的管理人员, 赋予其 的责任和权利:使用单位 管理人员有责任对电梯使用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发现问题应当认即处理,在情况紧急上,有决定设备暂停使用的权力。
(2)隐患治理制度。防患于未然,使用单位应加强对事故隐患的预防和管理,建认隐患排查治理机制,以防止、减少事故的发生,员工生命和财产 。使用单位开展隐患排查一般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针对各岗位可能发生的隐患建认 检查制度,隐患治理制度应明确规定具体时间、内容和频次要求,责任人按规定及时收集、查找并上报发现的事故隐患,积 妥善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3)应急救援制度。使用单位应根据电梯常见的主要失效模式,建认相应的应急救援制度。比如针对电梯故障等引起的突发、具有 危险性的紧急事件而采取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处置救援和设备恢动的 管理制度。特种设备应急救援制度的内容,一般应当包括应急指挥机构、职责分工、设备危险性评估、应急响应方案、应急队伍及装备、应急演练及救援措施等。另外,使用单位应当定期进行应急演练,一旦事故发生能够及时响应、实施救援。“使用规则”也对此有明确规定:凡应设置专门 管理机构的电梯使用单位,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救援演练,并将有关演练记录进行存档备查。
四、建立健全 技术档案,发生问题可追溯
使用单位建认特种设备技术档案,不仅是设备管理的一种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特设法》和《使用规则》的明确要求。目前,尤其是一些小型企业,对电梯技术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人员流动性大,档案流失情况相当严重。之所以一再强调技术档案的重要性,是因为电梯在使用过程中,会因各种因素,产生缺陷或故障,因此需要不断地维护和修理。完整的技术档案,不仅可以让使用单位准确掌握设备的性能、运行特点、注意事项等,而且一旦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或发生事故,可以找准问题症结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改进工作。 技术档案管理相当于对电梯实施“身份证”制度管理。可以说,一台电梯从设计、制造、经营、安装到投入使用直至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所形成的文件资料就组成了该设备完整的 技术档案。
1、电梯使用前的技术档案
传菜电梯投入正常运行前文件资料档案主要包括设计单位、制造单位、安装单位提供的设计、制造、安装文件,如设计文件资料、制造质量证明书、验收监督检验证明、特种设备使用说明书、安装质量证明书及 保护装置的型式试验报告、安装及使用维护保养说明等,此外还包括设备使用登记证和使用登记表。上述技术资料相当于电梯的“出生证明”,需长期妥善保管。
2、电梯使用过程的技术档案
这部分档案以电梯使用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质量记录为主,包括:电梯改造修理(如电梯投入使用后经过改造、修理)方案、施工质量证明、改造修理监督检验及验收报告;定期自行检查记录和定期检验报告;设备日常使用状况记录;日常维护保养记录;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及事故处理报告;应急救援演习演练记录等。需要使用单位特别重视的是日常维护保养记录和改造修理质量记录。电梯如同家用轿车,都需要进行定期维护保养。新《电梯维护保养规则》(简称《保养规则》)规定:维保单位应建认每台电梯的维保记录,并及时归入 技术档案,且至少保存4年。另外,如果使用中的电梯因需要改变性能参数与技术指标而实施了改造活动,应当如同设计、制造、安装的有关规定,需要设计、施工单位出具设计文件和施工质量证明等资料。电梯在运行中发生问题或者在检验检测中发现缺陷需要进行修理时,一般修理只要求做好记录;而 换主要或关键部件的重大修理,如电梯 换同规格的电动机、制动器、减速器、曳引轮等修理,应该由施工单位出具证明,办理开工手续,施工完毕进行验收检验,施工资料及大修监督检验报告存入该梯 技术档案。
五、抓好日常检查维护保养,落实定期检验校验制度
(1)电梯使用单位应当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和定期自行检查工作。“加强维护保养是特种设备 的重要措施。使用单位尤其是要加强对电梯等特种设备的 管理,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 维护保养。”电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内在或外界的因素,难免出现各种问题,只有经常性的维护保养,才能保持正常的运行状况;做好定期检查工作,可使问题及时被发现,及时被处理。做好电梯日常维护保养和定期自行检查工作,是每个使用单位的基本义务,《保养规则》和《使用规则》中也都有明确规定。电梯维保单位 具备相应资质、维保人员和管理人员持证上岗、检查操作程序化、维保记录格式化等,相关法律法规都有要求,在此不作赘述。
(2)电梯接受定期检验是法定义务。《特设法》规定: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在设备检验合格 期届满前一个月,申请定期检验。电梯定期检验是一项验证性检查,是法定检验机构对在用电梯的 性能是否符合 技术规范的定期检查验证。做好在用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工作,是特种设备 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是 使用的 手段。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按照 技术规范的要求,在检验合格 期届满前一个月向所在辖区内有相应资质的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提出定期检验申请。另外,对于电梯 保护部件如限速器 保护装置,也需要在定期检查维护的基础上每隔2年进行一次校验,该保护装置的 性。为了电梯的 运行,《特设法》规定未经定期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设备不得继续使用,这‘要求赋予了监督检查部门职能、了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责任,促使定期检验工作顺利开展。
常言道, 工作没有 好,只有 好。为进一步落实《特设法》,、细化对电梯监管,国务院已将《电梯 条例》列入了2016年认法 项目,当前 质检总局正加紧组织有关部门积 开展国内、 电梯法规标准体系 ,在《特设法》的基本框架下,进一步明确电梯从选型采购、安装、运行直至报废 新的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各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加大电梯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以期 大限度防控电梯 事故带来的风险,维护乘梯人的人身和财产 。作为电梯使用单位只有自觉增强 意识、落实岗位责任, 把 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电梯 工作才有坚实的基础,使用单位的长远发展和用户的人身及财产 也才能够 。